以前也写过,通过物料的产气(袋装发酵、桶装发酵和发酵罐发酵均可)情况来初步判断发酵情况,这个是没有问题的,发酵初始阶段产气越剧烈,说明前期发酵条件越适宜,很可能后期发酵出的发酵饲料效果越好,但反过来,物料产气较少,发酵效果是不是一定不好呢?
先看一下为何产气,产气的详细介绍请看(发酵产气那点事儿——从“打嗝”“放P”谈起;再议产气那点事儿——枯燥慎入),简单来说,产气主要是在发酵条件适宜,由产气的微生物,代谢糖类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。具体来说产气需要温度+微生物+糖,一个因素的不足都会影响发酵前期产气情况。比如秋冬季节发酵室温度较低,缺少产气的微生物,发酵物料中缺少小分子的糖。
在发酵温度不足造成的产气较少时,如果不能升高发酵室的温度,那可以适当延长发酵时间,给活力不足的微生物更多的时间,同样可以达到足够量的菌体及代谢产物积累,不会出现明显的质量波动。
如果是缺少产气微生物,看下如何处理:产气微生物可能来自人工接种的菌种,也可能来自原料中的杂菌:如果我们接种的发酵剂中主要含有的是同型乳酸发酵的菌种(乳链球菌、肠球菌、大部分乳杆菌),而原料中也缺少可产气的杂菌微生物时,前期产气不明显一样可以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出来。如果接种微生物中存在异型乳酸发酵的菌种(发酵乳杆菌、短乳杆菌等)以及酿酒酵母,或者原料中存在较多产气杂菌,则前期产气剧烈往往可以认为发酵效果较佳。
杂菌的情况我们可以多说一点,低温处理或存贮较长时间的原料,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菌,厌氧发酵时往往会产生较多的气体,而有些经过浸提处理或加工过程有高温阶段的原料,则往往没有那么多杂菌,如果碰上用同型乳酸发酵的菌种,则往往产气不多。
最后一点还有对糖含量的影响,做发酵饲料的原料多为非常规原料,产品品质相对变动较大,原料中的可溶性糖也可能变动较大,如果我们在发酵配方中没有额外添加速效碳源的话,则很有可能造成前期产气量的波动。。
对于产品最终的发酵效果,因为受到原料菌种的影响,单纯靠前期产气判断还是略显粗略,最后可以通过pH、酸度测定,菌数(短时间发酵)的测定,以及有经验工人的感官评定来综合判断。
发酵不涨袋,产品不一定坏。想要了解更多专业发酵饲料知识致电18562571582